注册 登录
洛民 返回首页

admin的个人空间 http://zhangluomin.com/?1 [收藏] [复制] [分享] [RSS]

日志

《中国现代散文史》——杂文艺术的发展

热度 3已有 1533 次阅读2009-8-20 20:53 |个人分类:文学理论|系统分类:文学理论|

《中国现代散文史》——杂文艺术的发展
石中剑

  在第二个十年中,以刊登杂文为主的期刊的大量涌现,杂文理论的论争和革命现实主义杂文理论严整体系的形成,都是杂文运动蓬勃发展、进入成熟期的标志。
  这十年杂文运动最重要的成果,是革命战斗杂文的迅速发展和壮大,特别是以鲁迅为代表的、以后文学史上称为“鲁迅风”的革命现实主义战斗杂文的形成和发展。
  鲁迅后期杂文
  鲁迅后期杂文创作,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
  三闲集》到《南腔北调集》时期(1928-1933)——这是鲁迅杂文创作的转折期。鲁迅在革命实践中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,用马克思指导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,其杂文创作在思想和艺术上出现了重大的转折和飞跃。
  《伪自由书》时期(1933-1934)——鲁迅杂文创作的成熟期。这时期杂文集有《伪自由书》、《准风月谈》、和《花边文学》。《伪自由书》以讥评时政为主。《准风月谈》则采取寓政治风云于社会风月的写法,其中有些篇章以曲折方法暴露中外反动统治。由于迫害的加剧,《花边文学》大多从日常社会生活和文坛琐事取材,但是鲁迅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却更加扩展深化了。
  《且介亭杂文》时期(1934-1936)——鲁迅杂文创作的高峰期。这时期的不少杂文,总结了他对社会人生和文学艺术诸问题的深沉哲理思考。杂文议论的知识化、理趣化、形象化和情意化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,杂文语言也充分发挥现代白话通俗显豁、曲尽情意的优长。
  以后文学史上称为“鲁迅风”的杂文,实际上在“左联“时期就已经形成。所谓“鲁迅风”杂文,就是鲁迅式的革命现实主义战斗杂文。它的基本特征:1、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,以打击敌人、匡正时弊、张扬真理、进行广泛、尖锐、巧妙的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为基本内容;2、有自觉的美学追求和美学创造,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,注重多样化、形象化的说理以及笔调的讽刺和幽默的杂文味,追求一种“理趣美”;3、在杂文的艺术风格上,文体的样式上,不拘一格,随物赋形,允许有广阔自由的创造天地。
  瞿秋白、徐懋庸、唐弢的杂文
  瞿秋白是现代杂文史上的战斗杂文大师,1931年秋至1932年夏,在《北斗》等杂志上发表了以后收入《乱弹》的31篇杂文。
  《乱弹》是题旨鲜明、音色丰富的交响乐。瞿秋白这时的杂文,仍然保持他早期尖锐悍泼、清新晓畅的文风,但视野开阔了,内容丰满了,体制扩大了,在杂文的议论、形象和形式的创造上,有着更自觉的艺术追求。
  后期瞿秋白的杂文开始受鲁迅影响,并最终形成典型的“鲁迅风”风格,达到了他杂文创作的最高水平。
  徐懋庸的杂文创作受到鲁迅的深刻影响。在他看来,小品文即杂文写作是“大处着眼”,“小处落笔”;以“大”驭“小”的杂文写作,不是碎割现实,而是立足于反映整个现实的。
  徐懋庸知识渊博,长于思辩,他的杂文常以对时弊的针砭和社会人生的分析为经,以古今中外史籍、文艺作品和报刊资料为纬,构思上颇见功夫。文体风格质朴晓畅、尖锐泼辣,但也时有婉而多讽、短小隽永的篇什。
  唐弢的杂文创作出手不凡,起点较高,文笔酷肖鲁迅。作品主要收在《推背集》和《海天集》中。他的杂文在“左联”时期已形成抒感性与论辩性结合的特点。以后还有较大的发展,成为“鲁迅风”杂文的重要传人。
  茅盾、阿英、陈子展的杂文
  茅盾在“左联”时期的杂文,表现了广泛的社会内容。其中最重要的主题,是针对“九·一八”后的时局,揭露国民党当局在“长期抵抗”的幌子下,妥协投降、反共卖国的反动路线。
  这时茅盾杂文的特点,首先是他善于“大题小做”,从一些细小的素材中开掘出意义重大的深刻思想。其次是擅长从经济分析的角度来反映社会。但这时期茅盾大多数杂文质胜于文,过于直白,也不够重视杂文形象的创造。
  阿英的学术考证和研究类杂文中,他把文学史的考证、研究和现实的斗争巧妙地结合起来,寓战斗性于学术性之中,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吸引读者的魅力。
  陈子展的杂文内容广泛,借古讽今,声东击西,有鲜明的讽刺色彩。他最引人注目的杂文,是那些有关文学史考证、研究的杂文,学术气息很浓,深为读者所喜爱。
  陶行知、梁遇春的杂文
  陶行知的杂文内容广泛,结集为《斋夫自由谈》。他无论赞扬或反对什么,总是旗帜鲜明、毫不含糊的,文字通俗明朗,笔调辛辣放恣。他对杂文艺术的最大贡献,是他为杂文的大众化闯出了一条成功之路。
  梁遇春的议论性随笔,是以阐发他对知识和人生的新颖见解为灵魂的,有着不同凡响的独特风格。他博学多思,年青气盛,喜欢旁征博引,标新立异。但他人生阅历不够深广,有时又不太善于节制感情的渲泄。
 

评论 (0 个评论)

手机版|洛民 ( 陕ICP备05000061号 )  

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0112号

Powered by Discuz! X3.1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