注册 登录
洛民 返回首页

admin的个人空间 http://zhangluomin.com/?1 [收藏] [复制] [分享] [RSS]

日志

朱自清《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》导读

热度 3已有 916 次阅读2009-8-25 06:40 |个人分类:文艺欣赏|系统分类:文艺欣赏|

朱自清《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》导读
 
  “五四”以来的小品文,是在新文学与旧文学激烈的搏斗中产生的,它之所以出现,正是为了要显示新的文学创作,在思想上远非旧文学创作可以比拟,在艺术上也决不逊于唐宋八大家以及晚近的桐城派古文。从那时战斗过来的鲁迅,深深地理解这一点,他后来就曾明确地指出,“这是为了对于旧文学的示威,在表示旧文学之自以为特长者,白话文学也并非做不到”(《小品文的危机》)。
  从这样的角度来说,朱自清的《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》,无疑是一篇出色的代表作,它相当突出地标志着“五四”散文创作所达到的艺术成就。
  对于社会人生和自然景色,朱自清都很善于进行精确和缜密的观察,作出细腻和深入的描写。他曾这样谈论过创作的奥秘,“于每事每物,必要剥开来看,拆穿来看”,“这样可以辨出许多新异的滋味,乃是他们独得的秘密”,“只有这样“于人们忽略的地方,加倍地描写,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,也会有惊异之感”(《“山野掇拾”》)。《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》正是如此“剥开来看,拆穿来看”,“于人们忽略的地方,加倍地描写”,才会使多少也曾游逛过秦淮河的读者,从中“辨出许多新异的滋味”,对作者的观察和描写产生“惊异之感”,而且更会使千万个无缘游览秦淮河的读者,犹如亲历其境地领略那旖旎迷人的风光。
  无论是“剥开来看,拆穿来看”,还是“加倍地描写”,朱自清都是在读者不知不觉中,悄悄地完成的。这些委婉而富有韵味的描绘,在开始时似乎都是无关紧要的闲笔,你看他从各处名胜的游艇讲起,说到了秦淮河的小船(“七板子”),说到了这船上的“灯彩”,接着就扩展到多少条游船上的灯光,映出了河上的“薄霭和微漪”,然后又过渡到描写“碧阴阴的”、“厚而不腻”的河水,描写河上“薄薄的夜,淡淡的月”,描写清朗的月光和浑浊的灯光,及其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景致。在这一束束五彩缤纷而又变幻莫测的光照底下,秦淮河的夜景显出“缠绵”和“渺渺”的丰富复杂的意境。
  据说法国印象派的绘画大师们最善于捕捉住光线,分布在自己明亮的画幅上。莫奈的《日出印象》以水光的颤动和折射,烘托出太阳透过晨雾升腾的瞬间;德加的《舞台上的舞女》以强烈弥漫着的光照,渲染了刚劲和优美的舞姿。在表现光亮的这一点上,朱自清运用的并非形象的色彩,而是抽象的文字,因此他的任务显得更为艰巨,不过他取得的成就是惊人的,他驾驭起文字来象具有魔力似的,他绘出了多少光束,绘出了犹如印象派大师所作的五光十色的油画。至于比起柳宗元《小石潭记》写日光下的潭中鱼群,犹如悬空浮游;写潭水曲折流淌,造成了光亮的明暗;比起苏东坡《记承天寺夜游》写月光如积水空明,竹柏倒影如水草摇曳,也似乎都显得更为丰满和浑厚。这当然是由于作为现代人的朱自清,接受了中外文学艺术创作的许多有益的经验,对于宇宙万物的观察和理解,要比古人来得更为深刻的缘故,因此才能够作出这种有效的“加倍的描写”。
  有涂抹鲜明丰富和浑厚浓郁的色彩,描绘灯光、水光和月光时,朱自清将自己深沉的感情灌注了进去。他一开始就神往于秦淮河的历史陈迹,因而产生了“空”和“静”的感觉,然而当圆润的歌声,凄厉的琴声,微风的吹漾,和水波的摇拂一起传来时,他“便疯狂似的不能自主了”,历史的引力和现实的纠缠,确实使他的感情动荡不止,他不是单纯地在作风景画,同时也剖析了这留在自己心中的强烈感受,他将自己的感情与思绪,融合在技巧十分高超的风景描写中间,因而当读者在领略他笔下的秦淮河夜景时,也就领略了他情感与思绪的波澜,领略了他内心中的搏斗。做到了这样的情景交融,就起伏着绵密和蕴藉的情致,荡漾着丰满和邈远的想象,因而更能够洋溢出动人心弦的诗意,极耐咀嚼和寻味。郁达夫认为他的散文“满贮着那一种诗意”,(《〈中国新文学大系〉散文二集·导言》),这种审美的感受是十分准确的。
  当朱自清在聆听秦淮河上妓女的歌声时,又进一步写出了内心中剧烈的思想冲突,正如他自己所说,孔尚任《桃花扇》和余澹心《板桥杂记》所写的明末歌妓,对他产生了“奇异的吸引力”,早就想领略一番她们的声音,因为没有听到而觉得“寂寥”和“无端的怅怅”,可是当载着歌妓的轻舟出现在他面前,进行兜揽和纠缠时,却又十分窘迫起来,拒绝聆听她们的卖唱的歌声。他此时既被妓女们的歌声所“诱惑”和“降服”,又因为拒绝她们的要求而感到内疚和抱歉。他的这两种情绪都受到“道德律的压迫”,却依旧无法打消蕴藏在自己内心里的听歌的愿望,于是潮涌般的思绪使他陷入“重重的争斗里”,深感自己是一个被“道德律”所束缚的“自私的人”。与他同游的俞平伯,引用周作人洋溢着人道主义同情心的诗篇《小孩》,表示因同情歌妓而尊重她们的人格,经过细微的思想斗争后就决定不再听歌了,这使作者觉得俞平伯不像自己那样受到“道德律”的束缚,似乎比自己要来得高超。
  其实对于一个正直的知识者来说,萌生人道主义的同情心并不是一桩困难的事情,倒是用道德观念来克制自己,无论这种观念合理与否,才并不那么容易。一个人在毕生迈步的过程中,如果能够长期坚持用合理和严肃的伦理原则,克服自己可能会出现的脆弱和晦暗的因子,而不是任意地放纵和发泄自己的私据诗集《雪朝》,《小孩》中的诗应为“我为了自己儿女才爱小孩,为了自己的妻子才爱女人。”
  欲,他就能够通向纯洁、崇高和至善,当然这是一条艰苦的路途,朱自清写出自己在这方面的内心搏战,可以说是坦率和诚挚地流露了自己的至情,这正是文学艺术创作中最可宝贵的东西。朱自清通过自己所走的艰苦的人生历程之后,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痕迹。
  俞平伯在与朱自清同游之后,也写了一篇《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》,他追求的是“朦胧”和“浑然”的境界,在柔婉细腻的笔墨中显出了一种清幽和空灵的意境,却没有朱自清那种亢奋的情绪和执著的追求。至于他们在当时都很尊重的周作人,到后来连这种浮泛和肤浅的人道主义都摒弃了,一味地与世浮沉,甚至还贬抑和讥刺前进的潮流,最后竟堕落成为无耻的汉奸,这自然是他们当时所未曾料到的。
  朱自清在灯光、水光和月光的交织之中,未能很好领略使人想起六代繁华的笙歌,因此再度产生了“寂寞”和“惆怅”之感,“心里充满了幻灭的情思”,这是很自然的事情。此时“五四”思想启蒙运动的高潮已经过去,他在文化思想界处于暂时沉寂的苦闷的氛围中间,依旧踏踏实实地进行着探索和思考,他这种多少有些颓废的“幻灭的情思”,不是来源于厌倦人生的遁世哲学,而是来源于思索黑暗现实之后的失望情绪,正如俞平伯评论他一首长诗时所说的那样,“虽然根底上不免有些颓废气息,而在行为上却始终是积极的,肯定的,呐喊的,挣扎着的”(《读〈毁灭〉》),这些话儿说得相当中肯。
  前面已经分析过了,朱自清是通过文字的描绘,构成油画般的效果的,这就不仅需要他在记述自然景色时,得写出自己细致独到的观察,进行“加倍的描写”,运用泼墨似的技法作出充分的勾勒;这种工笔画的作风,也还需要他的词藻来得华美、纤秾和精雕细刻,只有像这样“加倍的描写”的文字本身,才能够保证他画幅中的许多形象,达到十分精确、丰满和浑厚的超度。他这些经过了千锤百炼的文字,尽管是够华丽和纤秾的了,却又一点儿不显出斧凿之痕,在这些读起来琅琅上口,颇有情韵的文字底下,更显得是蕴藏了十分饱满的形象,不象徐志摩散文的辞藻那样,显得过度的繁复和铺陈,简直是堆砌和雕琢到了极点,已经“浓得化不开”,变得十分滞涩,这就影响了形象的鲜明,阻塞了感情的倾泻。朱自清跟徐志摩不同,他尽力将文采去渲染和烘托形象,而不是用这来损害它,这正是他运用词藻的高超之处。
  问题还在于朱自清华美的文采,与朴素的风格、平常的构思紧密结合在一起,他一路描写过来的景色和人事,都是从平凡常见的境界中显出新颖的发现,从朴素无华的构思中显出惊警的思想,杨振声说他的散文“风华从朴素出来”,“腴厚从平淡出来”(《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》),确实是讲出了这个散文大师取得成功的奥妙之处,极具艺术辩证法的见地。
  朱自清的散文有着多样的风格,显出了华美与朴素相结合的多种间色,华美的极致是《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》,朴素的极致是《背影》,这些又都分别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,都可以当成是“五四”散文创作的成功的标本,后人通过对这些篇章的欣赏和理解,一定能够大大地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审美水平。
 

评论 (0 个评论)

手机版|洛民 ( 陕ICP备05000061号 )  

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0112号

Powered by Discuz! X3.1

返回顶部